以下是2018“改作風、提素質、樹形象”紀律作風教育整頓活動心得體會。希望各位可以自覺加強秉公辦案、廉潔從警自覺性,從而轉變工作作風、提升干警素質、樹立良好形象。
8月6日,X法院召開了“改作風、提素質、樹形象”紀律作風教育整頓活動動員會。會上,x院長明確要求全院干警要牢牢把握“四個堅持、兩個突出”的工作思路,實現“五個目標”, 牢固樹立“五個意識”,要進一步加強“一崗雙責”機制、完善法院隊伍管理,要自覺加強秉公辦案、廉潔從警自覺性,從而轉變工作作風、提升干警素質、樹立良好形象。8月7日下午,楊海斌副院長、張本奎專委到關廟法庭為我們貫徹落實“改提樹”教育活動精神再輔導,使得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勁松立險處 正氣顯人格
習總書記曾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fā)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法院是人民群眾獲得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良好作風對于干警來說尤其重要,總的看,我們干警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干警身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懶、散、冷、奢、貪”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堅決掃除破壞干警隊伍形象的不正之風,要端穩(wěn)天平、秉公司法,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決不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自覺將“忠誠、干凈、擔當”落實到行動。要積極推進司法公開,把干警作風及工作落實情況的評判權更多地交給群眾。開門征意見,此次“改提樹”活動要求干警與群眾“面對面”、“背對背”的交流,要求我們多“司法五進”、多“巡回審判”,把“走進群眾聽”和“組織群眾評”結合起來,其目的在于擴大群眾參與來倒逼法院和干部作風轉變。
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
新時代、新使命對法院隊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作為一名基層法庭法官,我認為宋魚水、鄒碧華、方金剛等同志就是我的學習榜樣,既要不斷的學習審判實務專業(yè)技能和更新法律知識,也要全面提升履職能力;既要著力培育法官職業(yè)精神,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要不斷增強法治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對審判事業(yè)的熱愛。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下,在案情復雜多變的基層法庭,我應當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的問題,更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學習本領和法治本領,更要強化自身的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科技應用本領和群眾工作本領。要堅持主動學、終身學,把經典篇目、必讀必學篇目認真學,在學習中查找自身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堅持“邊學邊查邊改”,踐行為民司法的理念,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tài)度、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強化自身素質。
天下大事 必做于細
法院是威嚴的,法官執(zhí)法如山,鐵面無私。從古至今,在很多百姓心中,法官是“冷峻”的,法庭是“冰冷”的,法律是“無情”的。近幾年,我們在社會上、在群眾中的形象不佳、評價不高,是因為我們辦案不夠認真細致、對當事人冷言冷語,更有甚者,為了結案而結案,給當事人增加了訴累,卻未解決實際問題,沒有真正付下身、沉下心來為群眾辦案,沒有讓群眾感受到情法相融的溫度。法律條款就是硬規(guī)則、硬底線,但同樣需要“軟辦法、軟態(tài)度”。這種“軟”不是沒有原則,而是要讓法律有溫度,辦理案件要舍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而不是高高在上;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可以春風細雨,理直氣和。審判機關的服務態(tài)度、辦事效率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矛盾化解糾紛的成敗。最近,我主辦的醫(yī)療損害賠償糾紛、子女撫養(yǎng)糾紛、老年人離婚糾紛數件案件,當事人最初矛盾糾紛大、關系劍拔弩張,經我們多次調解、走訪當事人、尋求各方支持,最終以調解或撤訴結案,化解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真正做到案結事了,當事人自然而然肯定我們的工作。只要我們堅持做“有溫度”的法官,陽光法庭、為民法官的形象一定會樹起來!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被評為審判工作先進個人,這不僅是一項榮譽,更多的是組織對我的激勵。“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此次“改提樹”活動為契機,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謹記“四個堅持兩個突出”,要繼續(xù)強化學習、鑄魂補鈣,馳而不息改作風,砥礪前行勇?lián),切實成長為一名“講政治、顧大局、能干事、守紀律”的人民法官。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