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實施校本課程總結
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實施校本課程總結
(201*201*第一學期)
我校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全面實施課程計劃,開齊科目,開足課時,認真落實課程表和作息時間表,并高度重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學校充分利用現有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開發(fā)校本課程,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我校地處農村,因師資、經費的限制,我校重點開展了以“紅色記憶”為主的校本課程,現對我校的校本課程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課程設置
根據我校師資和學,F有設備設施、學生需要等現實情況,我校確定了繪畫、書法、寫作等十多個項目課程。二、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保證
為了把我校校本課程切實抓好,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專門召開行政會討論,由教導處親自負責校本課程的落實。根據教師特長和工作量等因素,我校安排了絕大多數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教學、輔導、管理,確保每個項目都有12人。學校從財力上也進行了保障,專門購買了古箏等校本課程必須的器材、書籍,保證了此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課程開展情況
通過近2年的開發(fā),我校的校本課程逐步成熟。各組都結合我校實際制訂了校本課程,并按照課程進行認真?zhèn)湔n、上課、輔導。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項目選擇,從一定程度上開發(fā)了學生的潛能。
四、取得的效果
我校自開設校本課程以來,學生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選擇的項目上進行深化。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高。部分學生參加了區(qū)縣、學區(qū)組織的藝術節(jié)、版畫節(jié)、運動會、演講比賽、征文等活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讓學生找到了成就感,體會到了參加校本項目的樂趣;具_到了我們開設校本課程的目的。
五、存在問題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一)存在問題
1我校教師編制為42人,實際在校人數只有36人,我校教師平均工作量為14節(jié),普遍感覺任務較重。
2、我校學生人數為500余人,辦公經費很有限,除了必要的經費支出,每年只能拿出少量經費用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校本課程的快速發(fā)展。
3我校教師專業(yè)素質缺乏,缺少專業(yè)化的教師,在課程開發(fā)、有效教學和輔導上都有較大的影響和局限。
3硬件設施上,我校目前只有兩棟教學樓房,體育設施等也較差。對校本課程開發(fā)也有較大影響。(二)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上盡管困難重重,但我們仍將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盡其所能,開設更多的項目,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為孩子們今后更好發(fā)展奠定好基礎。
其次,盡可能發(fā)現和利用好社區(qū)資源,助推我校校本課程的健康發(fā)展。
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
201*年3月
擴展閱讀: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學年度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總結
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校本課程及地方課程實施總結
201*-201*學年度第二學期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完善深入,課程模式也日逐多樣化、自主化,特色化課程結構,日趨合理,為學校實施辦學自主權創(chuàng)設了廣泛的空間,也為教師教育教學更加自由的開放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展臺,激發(fā)了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的極大熱情。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我校通過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評價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將我校開發(fā)與實施校本課程的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規(guī)范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工作
學校設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管理決策機構,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方案和具體實施計劃,制訂和不斷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審議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決策組織、協(xié)調制定《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設立由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執(zhí)行實施小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根據學校的整體安排,制定好本組校本課程開發(fā)計劃、教學研究活動計劃;對教師進行指導,確保完成學校校本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及時反映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教師的教學需求;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課程管理提供依據;聯(lián)系教師之間的合作,全力促進課程的形成。培訓教師隊伍,決定校本課程的設置和課務安排,組織校本教研,編著和初審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課老師職責:負責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組織和管理。
二、以課程開發(fā)為載體,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努力做到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科學化、開設制度化、實施規(guī)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進一步優(yōu)化學校的課程結構,使校本課程建設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新的增長點。形成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相適應的組織管理體系,充分挖掘現有的課程資源,開發(fā)一批高質量的校本課程;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和考核方式。加強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之間的關系研究和課程綜合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驗。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改善,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yǎng)。努力使全體教師全面把握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通過選派優(yōu)秀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形成一支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積極分子和骨干隊伍,促進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科學安排,規(guī)范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流程1.開發(fā)流程即:調查→申報→審核→培訓→實施→督查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是以學校為基地,并基于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只有盡可能利用和開發(fā)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fā)揚學校的傳統(tǒng),結合當地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才能有效地實施校本課程。
教研組征集教師的意見,確定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具體標題及內容。并就即將開發(fā)實施的校本課程征求學生及家長的意見,考察所開發(fā)的課程是否符合學生及家長的意愿與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課程開發(fā)申報表》,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領導小組對教研組提交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申報表》根據科學性、可行性等標準進行審定。學校通過有效的校本培訓幫助教師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引導他們逐漸勝任課程的開發(fā)工作,最后,經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校本課程,由教導處列入校本課程實施計劃,列入學校課程表付諸實施。教導處負責校本課實施檢查,包括教案、授課、課后反思、建議意見等,匯總后作為下一輪校本課開設的經驗材料和決策依據。
2.實施流程即:選課→排課→上課→考核
教導處在每學期開學前一周,公布每個年級開設的校本課程方案(即專題)及授課教師,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志愿表。為便于統(tǒng)籌安排,每位學生可選報兩個專題,分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導處對學生的志愿表進行統(tǒng)計匯總。為提高教學效益,一般情況下,凡選擇人數不足20人的課程暫不開設。
教導處制訂各年級校本課程開設計劃,并將校本課程的開設排入總課表,開學前下發(fā)到每個班級。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每周周三安排(兩)課時,一學期按17周安排。在公布課表的同時,要公布授課教師、學習地點。教師或教師小組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嚴格遵守學習紀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在每次授課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向教導處提交課程實施總結。對學生的考核可采用測試、小論文、實驗、設計、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成績納入學生學期綜合測評和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四、安排教師,精心組織,開發(fā)和實施校本課程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和我校實際,結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調查,從我校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出發(fā),依靠本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開發(fā)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優(yōu)勢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校本課程設置過程中,我們向每位學生發(fā)放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所需,征求家長意見,經過商討與反復研究,我校決定設置《可愛的家鄉(xiāng)》、《青春期教育》、《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寫字》等幾類校本地方課程。其中,《中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在第四屆肥城市中小學校本課程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另外《圍棋》、《書法鑒賞》目前也已經進入開發(fā)的最后階段,即將成稿驗收。
五、落實管理,加強監(jiān)控,健全地方校本課程評價體系(一)評價原則科學地構建促進教師成長與學生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課程評價體系,全面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完善課程設計,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有效地促進學生、教師、學校不斷發(fā)展和校本課程不斷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來實施發(fā)展性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1.評價內容突出全面性和綜合性
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方面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考察和分析;從研究學生需要、設計課程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課程活動等方面對教師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同時,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師生素質、全面反映師生發(fā)展過程的教育評價制度。
2.評價方式力求多樣性和靈活性
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等級評價與評語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數據測量評價與成長記錄評價、階段評價與全程評價、寄語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等,都是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不斷提高的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
3.評價標準體現主體性和差異性
從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學生個體更多被認可的機會和可能出發(fā),研究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以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使教育評價最大限度地產生教育效益。
4.評價過程強調公正性和科學性以當前最新的學習觀和教育新理念為指導,力求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學手段,認真分析全面、準確反映學生課程學習情況的數據,并用恰當的表現形式進行總結。努力以一種公正、公平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排除任何可能干擾評價結果正確性的偏見和歪曲的數據統(tǒng)計,以準確得出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可靠結論。
5.評價設計講求藝術性與創(chuàng)新性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師個性的、有班級及課程特色的、喜聞樂見的評價方式、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嘗試“寄語型評語”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時代特色的新型評價方式,以實現新課程評價的最大效益。
6.評價工作體現民主性和公開性
我校教師和學生人人都可以以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身份參與發(fā)展性教育評價全過程。積極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提供參與評價的機會,真正讓評價的過程成為民主性最大的認同過程。學校和教師定期向學生、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員報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認真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
(二)評價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
六、取得的成就我校根據教師特長、學校資源、學生興趣、學校的需要開發(fā)出切合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取得了顯著效果。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我們的收獲有:
1.突出了學校特色。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文化建設,打造特色學校發(fā)展平臺。
2.促進教師成長。教師的教育觀得到了轉變,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進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3.學生得到更好發(fā)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濃郁了校園文化,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提升人格品行、完善自我的平臺。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了發(fā)展,個性得到了張揚;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生的需求得到了進一步滿足。
4.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校的每一個學生都掌握了一門藝術或專長,在各種競賽活動中,獲獎作品頻頻出現。
七、問題與困惑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qū)和學校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fā)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1.如何合理安排學生開展校本課程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由于受條件制約,我校大多數校本課程還是在班級內進行教學,教室內設施設備不夠完善,學生的選擇得不到滿足;學校開設的課程有部分學生沒有興趣,他們有興趣的課程,學校沒有開發(fā)。
2.現有校本教材,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教師培訓有待加強,人員壓力比較大。
3.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制約著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特別是藝術類課程。
4.校本教材和評價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實施校本課程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盱眙縣馬壩初級中學實施校本課程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