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讀后感 本文簡介:
記得自己在讀高中時就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大抵知道其表面的意思,但一直沒有深入細化地去研究學習,以為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直到來到跟班學習,才詳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發(fā)現矛盾遠不止如此。哲學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矛盾。換句話說,矛盾就是對
《矛盾論》讀后感 本文內容:
記得自己在讀高中時就接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大抵知道其表面的意思,但一直沒有深入細化地去研究學習,以為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直到來到跟班學習,才詳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發(fā)現矛盾遠不止如此。
哲學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矛盾。換句話說,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于自然界而言,存在著物理上正負電荷吸引與排斥的矛盾;又有化學變化上化合與分解的矛盾;還有生物學上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的矛盾。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有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矛盾;有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等等。所以說矛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時時可以見到,處處可以用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同時,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正如毛主席所說:“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fā)現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qū)分科學研究的領域。”我國歷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可謂是浩如煙海,但后人卻可以從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區(qū)分出特定的環(huán)境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的是遼闊雄渾的北國草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的則是風景秀麗的江南風景;即使同樣寫江南水鄉(xiāng),“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則又是另一番風貌了。鴻篇巨制《水滸傳》中108名好漢,各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讀者完全可以憑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qū)分開來。試想,如果詩人們離開對山河風光和各種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夠創(chuàng)造出這些千秋傳誦,光耀后世的文學瑰寶嗎?
然而,在我們生活中卻有許多人回避矛盾,否認矛盾,亦或是找不到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和網絡中聽到有人跳樓、割腕,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都有自殺的案例爆出。當我們看到這些新聞時,都會唏噓不已,在我們嘆息的同時,也會想不明白,為什么有的人活得好好的會選擇自殺?究其原因,無非就是高考失敗、工作壓力太大、失戀等等,其實這都是回避矛盾或者是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那么在生活中,具體我們應該怎樣去解決矛盾呢?主要還是要搞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在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居從屬地位,起次要作用的。在實際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我們要先著重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處理好了,次要矛盾也就順水成舟了。
矛盾的意義概況和意義還遠不止于此,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還需不斷的探索和發(fā)現。
讀《矛盾論》有感
黎智鵬
《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繼《實踐論》之后,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該書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從兩種世界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guī)律。而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這個詞語我們并不陌生。作為個人,上學時我們最直觀的感受也許是既想學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后,我們又也許會面臨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的矛盾;作為企業(yè),初創(chuàng)時會面臨項目與資源的矛盾,坐穩(wěn)坐大時也許會面臨因循守舊與守正創(chuàng)新的矛盾;乃至社會、民族、政黨和國家,更存在戰(zhàn)爭與和平、昌榮與衰敗、壓迫和反抗、集權與分權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日常,對矛盾我們也已習以為常。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并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來到。”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可以給我們兩方面的啟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世界上每個人的成長階段、每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進程都存在著矛盾。通過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們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關鍵,反而是事物能夠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眾生、寒門百姓,上至帝王將相、豪門權貴,無不是通過不斷地克服各種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傳,推進文明世代延續(xù)。
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問題,堅持兩點論。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過程或階段不同,同一事物矛盾每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在這一點上,毛澤東有力地從理論上批判了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并列舉了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證明。毛澤東強調研究矛盾總體離不開研究矛盾發(fā)展過程在其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這個拗口的概念簡單而言就是:對于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同時,毛澤東強調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特別需要分析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這兩種情形,并從當時世界范圍內的階級斗爭、中國革命進程等方面加以闡釋。談及主要矛盾,很容易想起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我們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結束后,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變?yōu)槿嗣駥τ诮⑾冗M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變?yōu)槿嗣駥τ诮洕幕杆侔l(fā)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由于后來黨內出現“左”的傾向,1958年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這種認識失誤導致了后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決策的失誤。改革開放后,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表述一直維持到十九大,才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表述。
回顧近現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次變化,是為了說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把握住主要矛盾了,事物的變化就會向良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事物就會往糟糕方向轉變,中國文革十年動亂就是沉痛的教訓。進入新時代,集團公司去年初也準確判斷了改革發(fā)展中的“三個變”與“六個不變”。“三個變”一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重大變化,給集團改革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二是踏上新征程,鐵路發(fā)展的目標任務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給集團改革發(fā)展帶來了新的使命和責任。三是實行新體制,集團公司的治理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更有利于推動企業(y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六個不變”一是國有企業(yè)的根本屬性沒有變。二是安全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變。三是客貨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狀況沒有變。四是改革發(fā)展的艱巨性復雜性沒有變。五是隊伍建設不適應發(fā)展要求的狀況沒有變。六是科技創(chuàng)新動能不足、短板突出的狀況沒有變。準確判斷這“三個變”與“六個不變”,是我們立足基本局情和現實難題,找準定位和機遇,勇當尖兵先鋒的前提。
針對矛盾的同一性,毛澤東詳細地闡述了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理論。而矛盾的斗爭貫穿于過程的始終,并使一個過程向其他過程轉化,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的結論。
《道德經》有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和成語“相反相成”表達了類似的道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后相隨,矛盾各個方面是聯系的,互相依賴而存在的。而物極必反、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否極泰來等古人思想,也早早就闡明了矛盾各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通過初次拜讀毛澤東的《矛盾論》,讓我對唯物辯證法有了一點點粗淺的認識,今后還當加深研究,進一步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思考能力。
《矛盾論》《實踐論》讀后感
李碩
《矛盾論》《實踐論》是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著作,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兩論”分別從辯證法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之作!秾嵺`論》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認識論,結論是通過實踐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睹苷摗分卣撌隽耸挛锏拿芊▌t,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并從對立走向統一,同時又用矛盾的特殊性反對教條主義。時至今日,“兩論”依然放射出璀璨的真理光芒,對我們認識事物本質、指導具體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堅持辯證的觀點,善于認清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關于事物矛盾運動、發(fā)展、變化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方法。《矛盾論》在“認識論”的基礎上講“辯證法”,《實踐論》則以“辯證法”為內容講“認識論”,體現了辯證思辯、實證認知的統一。中國古代“一物兩體”“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等認識,均現了應用樸素的辯證法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在我們認識事物本質的具體過程中,需要運用好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一是對立統一規(guī)律。認識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二是認識質量互變規(guī)律。量變和質變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兩者在事物不斷轉化,推動事物發(fā)展。三是認識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事物由矛盾引起發(fā)展,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通過堅持辯證思維,我們才會樹立“新事物必定戰(zhàn)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認知,對前途充滿信心,堅定前行的信念。
堅持實踐的觀點,善于反復實踐獲取真知。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不僅是認識的來源,更是認識的目的!秾嵺`論》指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充分闡述了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在我們獲取認知的過程中,要不斷以親身實踐來促進自身成長:一是堅持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毛主席指出“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才能從認識事物的“感性階段”轉為“理性階段”,更加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二是不要懼怕失敗的實踐。“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實踐不一定失敗,但不實踐注定失敗,只有不斷從反復實踐中吸取教訓、不斷修正,才能對事物有深層次的理解,避免成為只見一方天地的井底之蛙,才能從做事沒有把握到胸有成竹。三是要運用好實踐成果。實踐的目的是通過反復實踐推進認識的深化和發(fā)展,再通過認識的深化更好地指導具體實踐,兩者循環(huán)往復,呈螺旋式上升,才能不斷將自我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堅持矛盾的觀點,善于抓解決矛盾的關鍵!睹苷摗逢U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指出了形而上學的要害和教條主義思想方法的弱點。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生總是活動在矛盾當中,無論是生老病死、成與敗、失與得,均逃不脫矛盾觀、發(fā)展觀所揭示的必然規(guī)律。對于事物矛盾,一是認識到矛盾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的,矛盾不僅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并不會消亡。二是認識到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存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因此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矛盾觀,正視矛盾帶來的各種問題,才不會一味回避矛盾,陷入新的或更多的矛盾之中。其次要善于分析矛盾,深入發(fā)掘存在的各方矛盾、矛盾各個方面,從矛盾的特殊性入手,發(fā)現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認清了矛盾,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如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國內矛盾由“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主義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矛盾的深刻認識,為具體實踐提供了有利依據。最后要抓住解決主要矛盾、主要方面這個“牛鼻子”,首先拔掉背后的芒刺、喉中的骨梗,才能推動事物逐步向上向好發(fā)展。
《矛盾論》讀后感 本文關鍵詞:矛盾論,讀后感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