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擔任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的陳惠英同志,被殘疾兒童家長親切地稱為“好幫手”、“貼心人”。六年來,她以中心為家,視中心兒童如子,將“面向殘疾兒童,以愛心鋪就康復之路”作為自己工作的宗旨,以滿腔熱忱和忘我奉獻的精神帶領全體教職工團結拼搏,把黨的溫暖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親情送到殘疾兒童心坎上,譜寫了一曲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為殘疾兒童服務的奉獻之歌。
一、克服困難開新業(yè)
俗語說,萬事開頭難。剛從工交幼兒園調任康復中心主任,盡管她是學幼兒教育出身,但對于特殊教育,畢竟隔行如隔山,一切還得從零開始。為了盡快掌握新的特教業(yè)務,她自費去廣州市博愛醫(yī)院兒童康復科學習。期間,為全方位觀看醫(yī)院如何組織課堂康復活動,她連續(xù)七天直接住在醫(yī)院的病床上,跟著康復科的工作人員學習。通過每天觀察學習到晚上十點多的努力,她終于初步認識到了康復究竟是什么;貋砗,她第一時間開始到處挖角。不但將自己的老同事挖過來,還組織專家面試,一番招兵買馬之后,終于聚集了一批初生牛犢,初步搭建了一個康復的團隊。
,鑒于實際發(fā)展的需要,中心計劃開設自閉癥班。那時國內沒有幾家專門從事自閉癥康復的機構,中心沒有什么經驗可用來借鑒,新計劃面臨困難重重?墒敲看慰吹侥敲炊嘧蚤]癥家長帶著孩子四處奔走求學無門,陳惠英總覺得于心不忍,于是堅定新計劃,決定摸索著做。通過閱讀大量專業(yè)書籍并到香港學習自閉癥教導,她對于自閉癥康復教育逐漸有了把握。接下來,她手把手地教中心的員工,一個帶一個地一點一點把自閉癥班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辦了起來。
二、開拓進取創(chuàng)輝煌
面對從無到有的康復中心,陳惠英沒有為這個新生成績而裹足不前,反而更是催馬加鞭,帶領團隊開拓業(yè)務,提升中心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在聾兒康復方面,由于每天面對的都是老師及聾兒,聾兒的語言發(fā)展較慢。為了給聾兒提供正常的語言環(huán)境,提高聾兒的社會適應力,陳惠英設想創(chuàng)建一個“聾健合一班”,但在招生一開始她就遇到樂很多難題。由于是特殊教育機構,很多家長一聽到“殘疾”兩個字就直搖頭,更別提愿意將自己的小孩送進什么“聾健合一班”。后來,陳惠英想到了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周圍工廠的工人資源,于是,她親自拿著招生宣傳單頁到工廠一份份派發(fā),最后,終于收到兩個小孩。盡管只有兩個生源,她還是頂著壓力開了“聾健合一班”。僅僅兩個星期后,兩個孩子的家長驚奇的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衛(wèi)生情況、生活習慣和禮貌等都大大改善了。另外,借助聾孩子語訓的豐富經驗,聾兒教師很快也把小孩子滿嘴家鄉(xiāng)話訓成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后來在兩名家長的帶動下,很多工人的家長想自己的小孩進來學習。最終,中心“聾健合一融合教育”模式越走越成熟。此外,她還推動了中心教師對耳蝸術后康復訓練方法的研究。
在腦癱兒童康復方面,早先國內只著重對肢體功能的康復,而需要長期且不間斷的重復訓練的肢體功能的康復讓很多家長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醫(yī)院或機構的訓練上,由此,不由得忽略了教育康復,但這一時期也是兒童最佳的教育期。對此,陳惠英在嘗試將教育元素與康復的原則相結合,進而融入到腦癱兒童的訓練當中。經過二年的探索、總結并提煉,最終形成了寓康復于教育的特有模式。這種模式與國際上始創(chuàng)于匈牙利的引導式教育康復模式的理念方法非常相似。就這樣,陳惠英繼續(xù)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與家長磨合。因為家長一般只關注自己孩子的身體康復,一開始都不愿意進入引導式教育班,她就一個一個地請家長過來上課,讓家長親身感受引導式教育的點。一段時間后,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去上課后有很大提升,尤其是社交和自理方面,才終于認可了她的良苦用心。
就這樣,陳惠英帶領著團隊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大膽創(chuàng)新,使得中心的康復教育成果日益彰顯。中心在底成為廣東省第一個省級重點康復機構。中心贏得了來自中殘聯(lián)、東莞市委市政府等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中心多次榮獲全省康復工作先進單位,榮獲東莞市精神文明單位稱號,獲得十五期間“全市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單位”榮譽,連續(xù)5年獲市殘聯(lián)系統(tǒng)先進單位稱號,中心黨支部也被市直工委授予示范黨支部。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